
好顺佳集团
2025-06-10 08:34:10
4393
0元注册公司 · 地址挂靠 · 公司注销 · 工商变更
好顺佳经工商局、财税局批准的工商财税代理服务机构,专业正规可靠 点击0元注册
在商业活动中,企业或个人因纠纷进入诉讼程序的情况并不罕见。许多当事人会关心一个问题:在涉及诉讼的情况下,能否正常注册新公司?这一问题涉及法律程序、企业登记规则以及司法实践的多重考量。本文将从法律依据、影响因素和实务建议三个层面展开分析。
《公司法》和《企业登记管理条例》是规范企业注册的核心依据。根据《公司法》第七条,设立公司只需符合法定条件即可申请登记;《企业登记管理条例》第九条进一步明确,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时,登记机关应当受理。这两部法律均未将"涉及诉讼"列为禁止注册公司的情形。换言之,法律层面允许自然人或法人在诉讼期间申请设立新公司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5年修订的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》第三条强调,市场主体登记应遵循"依法合规、便捷高效、公开透明"原则。只要申请人不存在《公司法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"无民事行为能力""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"等禁止情形,即可正常办理登记手续。
尽管法律未禁止诉讼期间注册公司,但以下三类情形可能导致注册受阻或后续风险:
1. 财产保全措施的限制
若当事人作为被告涉及民事诉讼,原告可能申请财产保全。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103条,法院可查封、冻结被告的银行账户、股权等财产。此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:
案例说明:张某因合同纠纷被诉,其个人账户被冻结200万元。若其拟以该账户资金出资设立公司,工商部门将因无法核实资金真实性而拒绝登记。
2. 失信被执行人身份的特殊限制
根据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》,被纳入失信名单的自然人将面临以下限制:
数据统计:2025年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1324万条,其中约15%涉及企业登记相关限制。
3. 特殊行业准入审查
对于金融、教育、医疗等需前置审批的行业,监管部门在颁发许可证时可能审查申请人的诉讼记录。例如:
风险一:恶意转移资产嫌疑
若在诉讼期间突击设立公司并转移财产,可能被法院认定为《民法典》第154条规定的"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"行为。2025年上海某案件中,被告在二审期间设立关联公司转移核心资产,最终被判决撤销公司登记并追偿损失。
应对建议:保留完整的出资凭证、公司章程等文件,证明新设公司与原诉讼无实质关联。
风险二:公司治理结构缺陷
诉讼可能导致主要股东精力分散,易出现《公司法司法解释三》第12条规定的"未履行出资义务""抽逃出资"等情形。某省高院2025年数据显示,涉诉期间设立的公司发生股东纠纷的概率比正常企业高出37%。
应对建议:采用标准化公司章程模板,明确股东权利义务;优先选择认缴制降低短期出资压力。
风险三:后续执行难度增加
新设公司若与被执行人存在关联交易,可能被纳入执行审查范围。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42条,法院有权查询被执行人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。
应对建议:新公司银行账户、经营场所等应与涉诉主体完全独立,避免混同。
对于拟在诉讼期间注册公司的当事人,建议遵循以下流程:
信用状况自查
出资方案设计
材料准备要点
审批程序优化
诉讼状态本身不构成注册公司的法律障碍,但需要综合评估财产保全、信用状况、行业监管等现实因素。建议当事人在专业律师协助下,通过合规的股权架构设计和规范的登记程序,既保障自身合法权益,又防范后续法律风险。在司法环境不断完善的背景下,市场主体既要善用法律赋予的权利,也要恪守诚信经营的底线。
您的申请我们已经收到!
专属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,请保持电话畅通!